最近關于早教的問題,隨著幼兒園開學又開始沸沸揚揚了。這也難怪,前面出了個10歲就考取大學的張炘煬;緊接著后面又來個3歲做老師的申統(tǒng)麾。
有這樣兩位神童的典范,父母們的心又開始動了:別人家可以做到,為何我們家就不能。于是一場老生常談的話題就這樣開始了。
14日,好網的網友也出了個關于早教的貼子,雖然樓主說得有些隱晦、含糊,但最后一句話終于點明了貼子的要旨:“等熱潮冷卻時,人們會發(fā)現教育需要系統(tǒng)的被解決,而不僅僅是一周一次或幾次的班所能達到的?!?/p>
前些年流行一句“永遠究竟有多遠”,如果我們拿來用在早教這兒是不是可以說“早教究竟要多早”。人民網昨日頭條,恰巧是這個標題,文章很有意義。
超前識字、學算術、外語就真能打造“神童”嗎?那些在“早教”路上奔波的父母們,你在教育與快樂中找到平衡了嗎?或許你感到孩子已經失去了很多?
調查顯示,3~6歲的孩子七成以上都參加過各種培訓班。一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眾多父母圍著孩子的“早教”忙活著,除常規(guī)入托入園外,在業(yè)余時間不少父母還把孩子送進各種各樣的培訓班。于是,孩子在1歲內開始學認字,3歲內開始學外語,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某地一名3歲半的女孩已識字4000個,成為幼兒園的“特聘教師”……
“神童”父母說“神童”教育:順其自然最重要
鄭州3歲的幼兒園老師申統(tǒng)麾
9月2日上午9時許,鄭州市南陽路太極公館金拇指高等幼兒園蒙式班傳出稚氣的讀書聲。讀書者是一名僅三歲八個月的女孩。小女孩席地而坐,一群孩子圍坐在她的周圍,靜聽著小女孩朗讀的《烏鴉和狐貍》故事。小女孩叫申統(tǒng)麾,是這個幼兒園剛特聘的小老師。這個“老師”與“學生”年齡一樣大。
一個三歲半的女孩已將一本收有近4000多個漢字的《小學生規(guī)范字典》上的所有漢字識完。本該上幼兒園的年齡,父母卻覺得上幼兒園會耽誤孩子;上小學吧,算術跟不上,年齡太小,小學也不可能收。女孩該怎么教育,一時難住了父母。認這么多字的孩子是怎么培養(yǎng)出來的?我們該不該刻意創(chuàng)造這種專長孩子?這種專長孩子今后該怎么發(fā)展……
成長經歷:“小統(tǒng)麾沒出生時就愛聽讀書、聽音樂,出生后對文字、音樂特別敏感。”
孕中胎教:每天堅持一段時間讓胎兒聽《愛心胎教音樂全集》;一直從事雕刻工作的周春娥還時不時地在自己的肚皮上用手指寫字。
1歲4個月:認識第一個漢字“?!?。從“人”“手”“口”開始,每天學兩個字,后來每天學15個字。
1歲7個月:識1800多個字。優(yōu)生專家送《哈佛女孩劉亦婷》。父母決心再造一個“哈佛女孩”。
母親的憂慮:
“孩子這么小就會識這么多字,人家都說是‘奇才’,說讓好好培養(yǎng)上中科大少年班。可我最近聽說有不少神童到社會上適應不了,還有的竟然出家了。我很是擔心,我可不想讓孩子步那些神童后塵?!?/p>
遼寧10歲大學生張炘煬
年僅10歲的張炘煬是遼寧省盤錦市人,他參加了2005年的高考,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高考考生。隨后,張炘煬以505分的成績被天津工程師范學院數理與信息科學系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yè)錄取,創(chuàng)造了我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的紀錄。
成長經歷:
張炘煬2歲多的時候開始識字,3個月識字1000個,5歲上小學已經識字2000個。
幼兒園時不愛睡午覺。每天中午都要強熬2個小時。爸爸心疼孩子,心想不如讓他上小學吧。小學一年級的數學幾天就學會了。二年級的課本也很快學會了。
小學一二年級各上了一個月,三年級上了四個月,四年級沒上,五年級上了兩個月,六年級完整地讀完;初一、初二各上了半年,初三上了一年;高一、高二沒有上,直接讀高三,聽老師上了兩周課,就回家自習備考,最終以505分的高考成績被天津工程師范學院錄取。
父親評價:張炘煬智力不超常,自學能力強。
你的孩子是“神童”、“天才”、“愚童”,還是快樂的普通兒童?
在神童的所指范圍內,有一種情況只不過是指“早慧”,就是智力發(fā)育提前,類似于生理發(fā)育提前,實際上不見得比別人更聰明。孔子后代,三國時的孔融就是神童,被介紹給一個官員,這個官員說:“小時聰明,大時未必聰明?!笨兹趹暤溃骸熬讜r必聰明者?!笨磥砜兹诘拇_有些小聰明,但也沒有什么成就。最常見的神童就是早慧類型,神童沒有意義,長成神人才重要。
“智商高”的天才:所謂智商主要是指數學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所以它只檢查了智力的一小部分而非全部,按照智商的考試標準,大概一個平常的理工學生的智商也比一個歷史教授要高,而作家的智商就恐怕非??蓱z了,很可能考出個弱智。所謂“天才級”的智商,一般指智商140以上(有的說是130以上),這樣的天才其實平常得很,最多也就算是個“人才”(套用王朔的典故),處處可見,比比皆是。根據科學調查,大概是百分之一的隨機分布,與民間關于“百里挑一”的直觀相符合。按照這個比例,中國就有一兩千萬個“天才”,這意味著在高文化修養(yǎng)或者“成功人士”群體中幾乎人人是天才。
與眾不同的天才還是有的,他們就是如雷貫耳的那些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人,他們好像往往不是神童,愛因斯坦還差點兒讓人以為是愚童。天才固然有過人的才華,但真正使他們與眾不同的是心靈。維特根斯坦曾經講到,成就更主要不是來自才能,而是來自偉大而純粹的品格。這個說法有道理,歷史上的偉人,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都是胸懷大事并且不計個人蠅頭小利的人。對于神童最好的環(huán)境就是與別人一樣的普通環(huán)境,如果把神童的境遇特殊化,不斷告訴他們是神童,這樣不能發(fā)展他們的才能,只會強化他們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和過分關心自我的眼界?!白晕摇焙汀白晕覍崿F”都是最糟的概念,是心理和品格的陷阱,一個人如果關心自我超過關心世界,那么他不可能有成就,因為自我太渺小了,根本沒什么可挖掘的。
——中國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趙汀陽
張炘煬的父親:最大期望是孩子能夠快樂
“我希望他能順順利利地完成學業(yè),身體健康,同時在性格的成長和與別人溝通、交流的能力上多加鍛煉?!?/p>
“說實話,我對孩子沒有太高要求,從沒想過讓他出人頭地、將來工作有多好,只要他能快樂地度過每一天,我就很滿足了。不過,我希望他在讀本科期間能夠扎扎實實打基礎,擴大知識面。時間就是財富,我不想因為學習影響孩子童年的快樂,相反,希望通過父母的有意識培養(yǎng),給孩子帶來一個別有意義的快樂童年?!?/p>
專家釋疑:早期教育多誤區(qū)
誤區(qū)1 期盼孩子成“神童”
事實是:90%以上的兒童都是正常孩子。父母給正常的孩子定超常的標準,那結果只能等于拔苗助長。
誤區(qū)2 3歲前孩子背詩識字
事實是:孩子大腦在3歲以前的記憶只是機械記憶,父母常常以自己的孩子這么小就能說會道、會背詩詞、會數數而驕傲,其實孩子這時并不理解一個詞、一個數字代表的真實含義,只是一種短期的機械記憶,如果不定期重復,就會很快遺忘,而且這種做法并不能增強記憶力,也就是說孩子記住的東西并不比同齡人多。等到上學后,這些所謂的優(yōu)勢就會遺失,他們會重新與同齡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以前記的東西都白學了。
誤區(qū)3 90%以上家庭把教育與學習相提并論:孩子不到一歲就認字,不到3歲學外語,過了3歲就進培訓班
事實是:教育包括內容很多,健康心理、愉快情緒等,都不能用成績衡量。早教是要讓兒童養(yǎng)成良好習慣,而不能逼孩子學會專門技能。
“早教”過早,長大沒愛心
調查表明,孩子在經受過特殊“早教”以后會變得沒有愛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別人。這是因為父母、老師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灌輸知識時會有意無意地把一些成年人才有的競爭等觀念強加于孩子身上。比方說,都在一個班里上課,父母往往告訴孩子要多表現,多與老師親近,想辦法讓老師喜歡自己,不要被別的孩子比下去。久而久之,互相競爭、互相爭寵的觀念就在孩子心中生根發(fā)芽,造成愛心減弱、心地狹隘。其實,0~3歲的孩子除了早期的智力開發(fā)外,非智力素質的培養(yǎng)也是一項重要內容,父母不能把孩子某方面的技能來代替“早教”培養(yǎng),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為孩子日后的成長埋下隱患。
誤區(qū)4 80%以上的家庭認為嬰兒脆弱,要像對待病人一樣照顧
事實是:嬰兒不是病人,他們從還是胎兒的時候就有了各種能力,一出生則有72種潛能,有驚人的適應能力。如把嬰兒當病人照顧,嬰兒潛能就會消失。
誤區(qū)5 父母給孩子定太高的目標。許多父母認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事實是:其實人生起跑線不止一條,人生的成功也不在于兒時成績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