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道客戶端
2021-05-12
主講人 陳大明
中國老子文化研究中心執(zhí)行副主任、秘書長,老子研究院研究員
宋丹丹(老子研究院研究員):“傳承優(yōu)秀文化,解讀歷史經(jīng)典,開啟智慧之光”。今天,我們學習《道德經(jīng)》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一章是《道德經(jīng)》的首章,是《道德經(jīng)》的開宗明義,是全書的綱領。道,可以言說出來的,就不是恒常的道;名,可以作為名稱的,就不是恒常的名。無,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創(chuàng)生萬物的根源。所以常常從形成天地的本始中,用來觀照道的奧妙;常常從創(chuàng)生萬物的根源中,用來觀照道的訣竅。無和有是大道本體的兩個方面,出自同一本源只是名稱不同。幽深奧妙而又幽深奧妙,是大化流行中一切奧妙的總門徑。
盡管我對第一章原文作了一個大體的現(xiàn)代翻譯,但依然有霧里看花、說不太清楚的感覺。
陳大明:這種感覺我們在最初接觸、學習老子《道德經(jīng)》時都有,《道德經(jīng)》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是“正言若反”,也就是正面的話從反面說。人們都關注“有”,老子則注重“無”;人們都關注“有為”,老子則注重“無為”;人們都關注“剛”,老子則注重“柔”;人們都關注“爭”,老子則注重“不爭”。老子表面上說的是“無”,實際是強調(diào)“有”;說的是“無為”,實際是強調(diào)“無不為”;說的是“柔”,實際是強調(diào)“剛”;說的是“不爭”,實際是強調(diào)“爭”。這就是老子的“正言若反”。這種表達方式帶來理解文本的困難,但也加深了吸引后人不斷接近它的魅力。
老子建構了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簡潔的形而上學體系,這個體系以道為核心概念。在第一章中,就遇到了道難以言說而又必須言說的問題,道不易認知而又必須認知的問題。坦率地說,這一章講的是對道的能否言說、能否認知的問題,而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道是什么的問題。我們從三個層面來看看老子是怎么說的。
第一個層面: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道,第一個“道”字是名詞,道理的意思。第二個“道”字是動詞,言說的意思。第三個“道”字是老子哲學上的專有名詞,這里指構成宇宙的實體與動力。名可名,非常名:名,第一個“名”字是名詞,名稱的意思。第二個“名”字是動詞,取名、命名的意思。第三個“名”字是老子哲學上的專有名詞,這里指“道”的名稱。
其實,對于道,大家并不生疏。我們平時走的路,是道;我們平時常說并竭力要掌握的自然之道、社會之道、人生之道、經(jīng)商之道、健身之道、管理之道、持家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等等,也是道。世間萬事萬物都有“道”。但是,這些都是具體之道,有沒有一個把這些具體之道全部包含進來的總的“道”呢?有。這就是老子在第一章中提出來的“道”,這個道,建立在世間萬事萬物具體的“道”之上,是從中抽出來的,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道”。
宋丹丹:“道”是抽象的,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語言表達的局限性與人類思維的深刻性及社會存在、自然存在的復雜性之間是有距離的,言不盡意的情況常常遇到,更何況老子的“道”內(nèi)涵是如此的豐富,概括性是如此之強。面對不可言說的“道”,老子偏偏要言說,無怪乎唐代“詩魔”白居易對老子此舉不以為然,專門寫《讀老子》一詩批評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似乎是點出了老子本人的矛盾。
陳大明:白居易誤解老子了。道無法以具體的形象展示給世人,又很難用語言文字描述,所以即使是圣人,也無法像拿出一個具體的東西一樣,拿出道來給眾人看。眾人能看到的,要么是道的作用,要么是事物本身,而不是道。老子不是非要把“道”說清楚不可,而是認識到了“道”的重要性,對社會、人生、治國、理世均有積極作用,所以,才引導人們掌握認識道的方法,并從不同側面力圖說明道是什么。于是就有了第一章第二個層面的闡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p>
這里,老子教給人們認知道的基本方法,也就是從“無”和“有”入手。具體說來,老子所說的“無”,并不是虛無、一無所有,而是蘊含著蓬勃生命力的“無”。比如現(xiàn)代天文學、物理學發(fā)現(xiàn)的引發(fā)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就非常小,小到什么程度呢?小到完全可以視為“無”。但就是這么一個奇點,在138億年前發(fā)生大爆炸后,膨脹生發(fā)了整個宇宙,它的內(nèi)部該蘊含著多么大的能量和生命活力?。∵@種看不到的“無”,并不是真的一無所有,而是有著內(nèi)在的秩序和規(guī)律。所以,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
宋丹丹: 同樣,老子所說的“有”,并不是人們平時所能看到的現(xiàn)實存在的“小有”,而是著眼于宇觀、宏觀的“大有”,這種“大有”也是有內(nèi)在秩序和規(guī)律的。也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一論斷的劃時代的意義之所在。
陳大明:老子用一個“故”字提起下文,談了他認知“道”的具體方法,那就是“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也就是常常在對“無”的認知考察中,觀照體悟其中蘊含的奧妙;常常在對“有”的認知考察中,觀照體悟其中蘊含的訣竅,從而把握住認知“道”的關鍵和要領?!捌洹弊执浮暗馈??!坝^”是體悟,用心靈智慧觀照的意思,而不是用眼睛去觀察,因為作為天地萬物始原和宇宙本體的道,是無法用眼睛觀察的。眼睛可觀察的只能是有形之物,而道則是“視之不見”的。通過心靈對“道”的體察和感悟,從而掌握“道”的關鍵、掌握“道”的要領,達到認識“道”的目的。所以,老子的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是個了不起的大智慧者。
宋丹丹:接下來,就是第一章的第三個層面了,“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按藘烧摺?,指“無”、“有”和“常無”、“常有”;“同出”就是同出于“道”,只是名稱有別已?!靶保拿辽钸h,不可測知?!氨娒钪T”,一切奧妙和變化的總門戶,指“道”。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包括這樣一個過程: “道”作為宇宙根源,是貫穿宇宙、世界、社會以及人生的普遍原理,是對世界的起源和發(fā)展的根本性解說,在漢語中找不到一個確切的詞能夠表達或定義道,憑借我們的認知能力,我們不可能全部把握道。盡管道是真實的存在,但它超出了人的認知范圍,不太容易把握,因此具有不可道、不可名的特性。
陳大明:是的,盡管道具有難以言說、難以認知的特性,但人們可以通過直覺性思維來體察道、體悟道。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維特征偏向直覺思維,在老子所處的春秋末年,那個時代科學技術落后,沒有可供觀測的各種儀品設備,史官們只有憑雙眼觀察,再用心體悟和思考,這就很自然地形成直覺思維,也就是不依靠邏輯推理,而是依靠靈感或頓悟迅速理解作出判斷和結論的思維。這種建立在仰觀俯察基礎上的直覺思維方式,也養(yǎng)成了老子“先立乎其大者”,也就是善于從大的方面入手觀察分析事物的習慣。老子思考的是人類自產(chǎn)生以后每一代人都在思考的母問題,也就是天地宇宙、世間萬物是從那里來的。我們的孩子在五、六歲時有一個階段都會追著大人問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是怎么來的,這就是在孩子矇矇眬眬的心目中對人類母問題的思考和追問。從某種意義上說,老子在第一章提出“道”概念,目的就是在回答人類的母問題?!兜赖陆?jīng)》第一章提出“道”的概念,并指出認識道的基本方法后,老子在相關章節(jié)從不同角度對“道”的描寫與闡述,其實都是在幫助人們回答這個母問題。
宋丹丹:老子在第一章提出了貫穿《道德經(jīng)》、貫穿道家思想、貫穿中國文化史的“道”概念,引導人們從“無”與“有”、“常無”與“常有”的視角認知“道”,提供了認知天下大道、進入“眾妙之門”的基本方法,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和精神人文意義。老子的“道”,被金岳霖先生稱之為“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倍钫老壬鷦t體悟出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定律”,和中國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頗有符合之處。在新時代新的發(fā)展階段,我們要從《道德經(jīng)》第一章中學習體悟老子的“道”概念,努力領會和把握老子認知“道”的基本方法,爭取早日進入令人神往的“眾妙之門”。②18
[責任編輯:王松濤]
中華龍都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