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1-05-19
在微信聊天時,你如何理解“微笑”這個表情?通常來講,在中老年人眼中,這個表情代表著友好、親切;而年輕人則用其表達怒而不言等不滿情緒。
這是當下“前浪”與“后浪”互相不理解的一個典型縮影。“后浪”覺得“前浪”太老套、太保守,“前浪”則感嘆“現在的年輕人,真是看不懂”,稱其浮躁、奢侈、不“矜持”。這樣給對方貼標簽的行為,用傳播學者李普曼的話來說,叫刻板印象,即人們對特定的人或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簡單化的觀念和印象?;永碚摰膭?chuàng)始人米德則認為,符號的意義在人們的互動中產生,并且由人來解釋,當“前浪”與“后浪”成為符號的“化身”,這正是他們之間代際鴻溝的直觀反映。
“代溝”并不是什么新鮮詞語,可為什么近些年,這道鴻溝有愈發(fā)加深的趨勢呢?我認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的迅速發(fā)展,以及隨之而來的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更加細化、消費結構升級、經濟結構調整等。說通俗點,就是我們的生活水平提升得太快,讓上一輩的很多人還來不及理解。以我的爸爸媽媽為例,他們小時候,只有村里的有錢人家才有饅頭,其他人家可能連窩窩頭都吃不起。那時候的他們一定想象不到,40年后的今天,有很多年輕人每天都要花20多元喝一杯奶茶,或者會花200元錢去貓咖“擼”貓。
第二是技術的日新月異。特別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中老年人還沒來得及學會怎么用微信,滿大街就已經全是收款的二維碼了。技術為我們的生活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可能,也成了代際差距的放大鏡。一般來講,年輕人較為容易接受新技術、新事物,而被疾馳的技術甩在身后的中老年人,則被認為是“Out”了。前段時間,一則一位50多歲的農民背著鋪蓋來到火車站“備戰(zhàn)”排隊買票,卻被告知現在已經可以在網上購票的新聞,讓人感到好笑又辛酸。因此才會有說法:如何使用手機,決定著你是否會落伍。
第三是泛媒介化的互聯網時代帶來了新的“圈層”。麥克盧漢曾提出,互聯網的發(fā)展會帶來“再部落化”,年輕人中一個個亞文化圈層就是典型表現。如今,網絡資訊爆炸式增長及算法的精準推薦,將眾多“前浪”與“后浪”置于截然不同的“擬態(tài)環(huán)境”當中,他們之間的隔閡在循環(huán)中被越拉越大,共同語言也越來越少。
這些標簽真的客觀嗎?
不久前,第25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結果揭曉。從抗擊疫情、脫貧攻堅,到科研攻關、戍守國防,每一條戰(zhàn)線上都躍動著年輕人的身影,他們改變了很多人對年輕一代的認識,也塑造了既吃苦奉獻,又思想更多元、富有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后浪”形象。
而在很多95后、00后眼里“落伍”的老師家長,可能在新技術的掌握上,沒有年輕人敏銳,但他們有自己的經驗與智慧,以及在歲月之中沉淀的修養(yǎng)和心境,在我們遇到困惑時,他們依然能為我們指點迷津。
無論時代、技術如何發(fā)展,人始終是人,人性的溫暖與善意不會變,這是“前浪”與“后浪”之間最本真的聯結。這兩個群體間的正確關系應該是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而不是互貼標簽、互相嫌棄。在此之前,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摘下有色眼鏡,去真正發(fā)現彼此身上的閃光點。(呂京笏)
[責任編輯:凡留威]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