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3日
第06版:周口文化 PDF版

端午節(jié)與伍子胥

柳岸

也許是吳人對伍子胥的緬懷,才有了端午節(jié)與伍子胥的傳說。

吳人對伍子胥的敬仰超過楚人對屈原的敬仰。倘若伍子胥不被夫差賜死,倘若夫差像闔閭一樣重用伍子胥,也許就沒有后來的吳越爭霸,也沒有越滅吳。吳地歷史,乃至中國歷史就會改寫。而夫差在他的時代,并未做錯什么,只是用錯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伯嚭,一個伍子胥的同鄉(xiāng),因其父被害逃亡投奔子胥的人。

關于端午節(jié)的來歷,有諸多文化淵源,以及諸多民俗故事。從本源上說,端午節(jié)是上古時代的天象崇拜,由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重午節(jié)、龍節(jié)、正陽節(jié)、天中節(jié)等。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jīng)·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故而,端午節(jié)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在傳承發(fā)展中又雜糅了許多民俗。傳說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來人們亦將端午節(jié)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也有傳說是紀念伍子胥、曹娥等人,與傳統(tǒng)文化忠孝節(jié)義的價值觀相合。相對于屈原,伍子胥名氣似乎小一些。伍子胥比屈原大二百一十九歲,對于先秦人物,越早越疏于人知。對于伍子胥,大家所知道的可能是“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标P于伍子胥的故事,我在《西施傳》里做了詳細的描寫,他是吳越爭霸英雄群體里的主要人物。

伍子胥原本是楚國人,其父是楚平王朝中的太子太傅,受太子少傅費無極陷害,父兄皆被楚平王所殺。說起費無極,倒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楚國人,是筆者在“春秋名姝”四部小說所有人物中,所寫的最壞的一個。這個人可以憑借三寸不爛之舌,無中生有,隨意譖殺。他本是楚國太子少傅,卻不得楚太子建看好,于是想廢掉太子。他被派去為太子迎親,卻把新娘轉(zhuǎn)奉給了楚平王,而后挑唆楚平王讓太子建駐扎邊境,又說太子有謀逆之心,楚平王竟然也相信,下令誅殺太子。伍奢是太子太傅,被費無極一網(wǎng)打盡,而且為了斬草除根,又要殺死伍奢兩個兒子伍尚、伍贠(子胥)。伍尚為父赴死,伍子胥逃亡為父兄報仇。逃亡的伍子胥一路遭到楚國軍士追殺,才有了“過昭關”的故事。其實,“過昭關”在伍子胥的生命中,只是一個小環(huán)節(jié)而已。

“復仇”是春秋時期的一個文化符號,有著“文能治國,武能安邦”之才的伍子胥,自然逃不掉復仇的窠臼。伍子胥為了替父兄報仇,帶著公孫勝(楚太子建之子)逃到吳國。他化裝成乞丐在街市流浪,進入了吳王朝廷。而后,他與公子光合謀弒殺吳王僚。公子光即位為王,改號為闔閭。正因為有了伍子胥,公子光才成為吳王。所以,吳王闔閭為了王位,亦為了吳國,答應為伍子胥復仇。在吳王闔閭朝中,還有一個楚國人,就是與伍子胥一樣被費無極害得滿門抄斬漏網(wǎng)逃亡的伯嚭。伯嚭由伍子胥引薦給闔閭,被封為大夫,后被夫差封為太宰。此人應該是歷史上最大的奸臣,不但害死了伍子胥,而且促使了吳國的滅亡。伯嚭雖然有著深仇大恨,卻不思復仇,而是一心只想謀身。他的貪婪,導致了吳國的滅亡。因為他接受了越國的賄賂,勸說吳王夫差不殺越王勾踐。越國的財寶源源不斷流進伯嚭府邸,伯嚭才不斷為越王周旋,讒害伍子胥。伍子胥扶助闔閭即位、建城、舉賢、立太子夫差,為闔閭謀劃霸業(yè),終于使得吳國軍隊占領楚國郢都,楚昭王逃離,楚平王之尸被鞭,至此,子胥大仇已報,吳王闔閭霸業(yè)亦成。被伍子胥建議立為太子的夫差,在闔閭檇李之戰(zhàn)戰(zhàn)死后即位。夫差為父復仇,在伍子胥的扶助下,練兵三年后對越開戰(zhàn),圍困越王勾踐于會稽山上,伍子胥建議吳王夫差滅掉越國。但是,在伯嚭的周旋下,吳王夫差留越王勾踐不死,在吳為奴三年。三年間伍子胥為了吳國基業(yè),多次諫殺越王,而伯嚭因受越賄不惜譖饞子胥。在智臣范蠡的建議下,越王勾踐以“嘗糞決疾”感動吳王夫差。一位君王,為了你的病情,竟然去吃屎,夫差如何不感動?他問遍群臣,誰能做到?群臣皆言做不到,夫差嘆道,就連太子亦不能做到。于是,赦越王君臣歸越。得以返越的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后來終于滅了吳國。

吳越爭霸中,有六個核心人物,吳國:夫差、子胥、伯嚭;越國:勾踐、范蠡、文種。這六個人中,除了吳王和越王之外,都是楚國人。筆者曾有不太準確的定位,子胥忠臣、伯嚭佞臣、范蠡智臣、文種能臣。

夫差倒沒有做錯什么,只是一心想稱霸中原,但遇上了強大的對手,恰巧身邊又有一伯嚭。越王勾踐經(jīng)歷了“嘗糞決疾”的為奴生涯,臥薪嘗膽,拜群臣為師,立志滅吳。夫差有父親闔閭的霸業(yè)撐著,想當霸主再自然不過了,況春秋時期哪個國君不想當霸主呢?而伍子胥對闔閭有立國之功,對夫差有立位之功,一心想讓吳國強盛,最后卻被賜死,骨肉拋于江湖,頭顱懸掛城門。筆者在《西施傳》中寫子胥之死一章時,心生悲愴,如入冰窖,初夏時節(jié)卻身裹棉衣,仍舊擋不住涼氣從脊背竄出。越國滅吳自然不是純粹的人為,文化時勢使然,所謂時勢造英雄,然而英雄亦能改變時勢。

還說伍子胥,一直強諫吳王夫差殺掉勾踐,屢屢被伯嚭駁回。忠烈直諫的伍子胥,在伯嚭的讒言下,漸漸失去君心,直到被賜死。而譖殺伍子胥,早在越國能臣文種的滅吳九計之中——殺其忠臣。文種滅吳九計最著名的是“美人計”,也正是《西施傳》故事所在。我懷著悲憤之情寫到了伍子胥之死,吳王夫差要稱霸中原,討伐齊國。伍子胥悲愴諫言,讓吳王夫差放棄伐齊,養(yǎng)精蓄銳對付越國。吳王夫差不聽,并遣伍子胥使齊約戰(zhàn),意為借刀殺人,借齊國殺掉伍子胥。伍子胥出使齊國時,便知道此是伯嚭借刀殺人之計,所以他將自己的兒子帶到齊國。此戰(zhàn)便是著名的“艾陵之戰(zhàn)”。吳國果然勝利,吳王夫差責讓子胥,子胥悲憤難抑,再次諫言吳王夫差,伯嚭便以子胥通敵之罪,促使夫差賜死伍子胥。伍子胥之死,雖是為伯嚭所害,然而賜劍的卻是夫差。當然,亦有其自身的原因,也許是性格,也許是宿命。吳國終于在伍子胥死后十一年,被越國滅掉。越國智臣范蠡,曾經(jīng)勸伍子胥離開,并言“君臣之誼,不合則去”。伍子胥卻說:自古皆為臣盡忠,未有君為臣報仇之舉。所以,為了闔閭,他寧愿選擇身死。豈是“愚忠”抑或是“義舉”所能界定的?

吳越爭霸倒是很有意思,吳國的兩位重臣與越國的兩位重臣都是楚國人,看起來好像是吳王和越王各自領著楚國人在打仗。更有意思的是,吳國的兩位重臣伍子胥、伯嚭,有著同樣的仇人、同樣的經(jīng)歷,皆逃亡吳國,而被用于吳王。而越國的兩位重臣范蠡、文種,也是結(jié)伴前往的越國。正是這四個人,決定了吳越的興衰存亡。

伍子胥與端午節(jié)的聯(lián)系,就是他被吳王賜死的那日,正好是端午節(jié)。

端午——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一個充滿愛國、忠義、剛烈、悲情的節(jié)日,無論是紀念屈原、曹娥,還是伍贠,情理道法同之。

2022-06-13 柳岸 1 1 周口日報 content_169329.html 1 端午節(jié)與伍子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