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慧
初升的暖陽,驅(qū)散冬日的清寒,映照一座掩映在鐵路主題公園內(nèi)的紅墻高屋。這是我們大周口,于2021年12月29日新開館的文學館。
文學館大門朝東開啟,徽式青磚“人”字形屋檐,圓拱形門罩,蘊含“天人合一”“天圓地方”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深紫色兩扇對開的金屬門上,一對銅質(zhì)獅面輔首銜環(huán),彰顯著莊嚴。門口兩邊,兩面木牌高大矚目,上刻:“周口市文學館”“周口市文學藝術館”。
隨著大門的徐徐打開,迎面撲來的濃郁文化氣息,讓人心曠神怡。只見得,正面一堵青磚壘起的橫梁,梁上一片片青黑色的瓦片,構成兩面魚鱗狀花窗。正中間一面青灰色影壁,一幅“問禮于陳”磚雕圖,栩栩如生,韻味悠長。抬頭看,三道匾額懸于梁頂,黑底金字,左右各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間影壁上方,匾額上的金字格外醒目:“文以載道”,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鮮明的文論思想。
從左邊匾額沿通道進入,一面巨型熒屏兀自呈現(xiàn),一個個畫面撼動心魂,磁性的男中音深情解讀:“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淮陽古陸’作為中華大地最早的陸州,迎來中華大地第一縷曙光;這是一片美麗的土地,古陳地,今周口,她用滄桑書寫輝煌,以文學彰顯魅力……”
心潮激蕩中,步入核心展區(qū),分九個部分,主要展現(xiàn)周口籍文人、旅居周口文人相關作品。以作者出生時間為時空軸線,以作者、作品簡介為呈現(xiàn)方式,以陳地經(jīng)典、陳地文人、陳地故事、文人詠陳、文人足跡為圖版設計,珍珠似的串起兩千多年周口文學的積淀與發(fā)展。
謝靈運、應玚、袁聿修、陳摶、謝炎、王純、李商隱、李白、白居易、蘇軾、范仲淹和劉慶邦、邵麗、柳岸等,古今232位文學作者,以及相關作品展陳,這些耳熟能詳?shù)拿颐?,給觀者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文化沖擊,體味到文學的厚重分量。
燈光如銀似月,傾瀉出無限遐想。光影下古人名家的畫像惟妙惟肖,那深邃的目光,那高挽的發(fā)髻,那飄逸的美髯,那飛揚的衣袂。他們手捧溢滿墨香的巨作,懷揣恢宏的文學思想,穿越千百年悠長的時空,在文學館中相聚、相遇,相鄰、相居,相爭、相論,相交、相談,在此“活起來”“匯起來”,如三川之水,匯聚和延續(xù)周口渾厚的文脈。
出了展區(qū),是一條甬長通道。白色廊柱,將圖書區(qū)和閱覽區(qū)自然隔開。棕色木質(zhì)旋轉(zhuǎn)書架,讓讀者選書更為便捷。雪白的南墻邊,擺放一排嶄新的桌椅,皆由棕黑色實木制成,看上去古樸而含蓄,與文學館悠遠靜謐的格調(diào)極其吻合。書桌上的綠蘿長蔓垂掛,翠葉如玉。一青年女作家,端坐如蘭,她說:“坐在這里讀書寫作,有一種身心通透的感覺,會有無法預知的好運氣?!?/p>
沿著樓梯,拾階而上,手心感知木質(zhì)扶手的堅實。眼前倏然一亮,橘黃色燈光里,南北兩排整齊的小屋,似一隊不施粉黛的村姑,釋放出自然的醇香,凸顯出天然的美質(zhì)。
這是工作人員的辦公室,也是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之家。方格木窗欞,寓含著方塊漢字的美觀與美妙。
仔細看,小屋的墻體卻為黃泥涂刷,黃泥土墻中,金色光亮的細碎麥秸,標示著我們一馬平川的大周口,盛產(chǎn)金粒子般沉甸甸的小麥。意味著作家筆下的文字,如小麥般醇厚與飽滿,包容與奉獻。
站在二樓盡觀文學館,一股文學的朝氣、銳氣在館內(nèi)升騰。這座原本停歇過老舊火車頭的廢棄倉庫,而今幻化成一列滿載周口文學的快車,風馳電掣般地駛向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