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清明先生詩集《鑒與悟》有感
◇董素芝
初看清明先生發(fā)來的電子編審稿詩集《鑒與悟》,感覺書名公文似的拘泥,有點板了。但翻閱開來,鮮活率真的文字撲面而來:《老樹新葉猶自容》《我也想變成一米陽光》《既知又行的王陽明》《羅胖,一位被賦能的王》……題材之廣,令我驚嘆:政治的、經濟的、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自然的,有針砭,有愛恨,一個睿智、豁達的靈魂躍然紙上:
說什么《老子》是權謀之書,
我只是指出了道是萬物的本源。
說什么《老子》是兵法之書,
我只是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看如今,
……
生態(tài)圈似乎已偏離“道法自然”,
哀哉,
竟還看到了臭氧層破裂的苦臉。(《老子一聲嘆》)
小時候,不知天高和地厚;
爬著走,摸著走,蹣蹣跚跚快活走。
成年后,踏著紅塵喜與憂;
靠左走,靠右走,左左右右顫悠悠。 (《慨嘆人生黃花瘦》)
詩作形式不拘一格,肆意灑脫,不少詩句以民謠的形式寫就,亦歌亦詠,自然地捕捉生活的詩意,用素樸的文字描繪對生活的觀察和情感:
天上有個太陽,
地上有個太陽,
天上的太陽是萬物之源,
地上的太陽是我的親娘。(《我把親娘安放在心上》)
從梁莊看中國,
從中國看梁莊。
你不聲不響,
走在尋道的路上。
不輕不漫,談天問地,
不偏不倚,探短尋長。
抽絲剝繭,以小見大。
由表及里,綱舉目張。(《梁莊里的真實中國——讀梁鴻》)
在這些詩作里,一個細節(jié)、一片記憶、一段生命的流年,被清明先生信手拈來,化作心靈之花呈現(xiàn)出來。這種筆調讓我想起率真、調皮、灑脫、通透的詩人畫家“老頑童”黃永玉。黃老葆有一顆天真的童心,特別幽默詼諧,喜歡自嘲,98 歲那年出了本詩集,名字叫《見笑集》。有人問新書為什么取名《見笑集》,他說:“這是我想了兩天想出來的,見笑見笑,舊時代的客氣話。假客氣真客氣混在一起的,說好說歹就是這么一回事。”
《鑒和悟》的底色是自嘲、自悟、反諷。在時光的罅隙里,清明先生梳理自己生命的記憶,撿拾自己成長中的印痕,用明心見性的坦誠抒寫自己的生命感悟,字里行間透出真誠和熾熱的情感。在《曬曬我家的微博》中,以孩童的口吻寫時代之變,“迎國慶,頌祖國,家人競相曬微博”:“奶奶曬出紅頭繩”“媽媽曬出舊鋼筆”“老婆曬出BP機”“兒子曬出直升機”……從不同時代的物件,反映祖國幾十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詩集中以自省、反諷為題的詩作很多,反映了作者對現(xiàn)代人精神生活的密切關注。從詩名可見一斑:《我假裝 我憂傷》《我累 我累》《猴子何以成了神》《關公三訴》《洪應明,請您不要遺憾》《花香順著汗水流》《酒鬼的醉話與心說》《屈原新傳》《張居正的悲怨》《十思歌》等等,他的所抒所寫,既是普通人的生命體驗,又透出寫作者的達觀和灑脫,也有性情中人的困惑與迷惘。
在開篇《自嘲》中,清明先生以調侃的筆調呈現(xiàn)自己的人生姿態(tài):
我本姓牛,人稱老牛;
只會做牛,不會吹牛。
曾經挺牛,亦曾不牛;
心系牛市,志在更牛。
在《小麥賦》中,他用對比的手法寫糧食之王小麥:
當他人豐收時趾高氣揚,
你卻謙遜地把頭低下;
人們公認你是第一食糧,
你卻以“小麥”謙卑作答。
《鑒和悟》收入自由詩及古體詩 200 多首,古今相融,中外一體,可謂包羅萬象。詩中,有直抒胸臆的歌詠,有對社會現(xiàn)象的鞭撻,有善意的調侃和嘲諷,有對家國的贊美。大到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小到一文一事、一人一物,都透出他的坦誠和思考。
在“鑒人篇”中,從《偉哉,毛澤東》《魯迅先生,呼喚您的新生》《陳獨秀的風骨》,到《李清照,我要為您鳴不平》《蘇東坡,人格的典范》《感謝您,李白》《陳忠實,您是一棵菩提樹》等,這些詩作都能透出他非凡的視野和格局。
《毛詩序》說:“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應該說,《鑒和悟》對“詩言志,歌詠情”作了很好的詮釋。可以看出,清明先生身上有著儒者“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的人文理想。如他在《只是想找個詩意的寄托》中所詠嘆的:
韻律躍動的是我的腳步,
意境綻開的是我的愚見;
我以我腳丈天地,
我以我眼看世間。
最讓我為之震動的是,在一個理想式微的年代,人們都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享受著麻木的踏實,早失卻了真實的自己,缺少了從心底里生發(fā)的真心、正義和同情。而清明先生卻向靈魂深處扎根,在自鑒自悟中尋找自我,在庸常平淡的日子里,捧出一顆心來,執(zhí)著地用文字表達自己的人生思考,構筑自己的精神世界。
他一方面用文字救贖著自己:
奉上《鑒與悟》,
便是靈魂的皈依。
道與理血淚淘洗。
既為鑒悟世人,
更為鑒悟自己。(《皈依》)
一方面表達著懲惡勸善的社會理想,如他在《我不是一個詩人》中表達的:
文字里涌動的是我的心跳,
結構里編織的是我的情感。
我以我心話世界,
我以我情寫人間。
在他筆下,一個個看似不經意的話題,皆由心生,透出對人生重大問題的嚴肅思考。他筆下的“情”是個體的,卻是一種對世界、對人、對物的廣泛感知和作為個體對世界、對人生的思考, 因此他的作品雖小,卻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烙印。
北大教授胡泳在《像樹一樣自由》一書中寫道:“樹的自由,乃是因為它有根。在泥土里扎根,接受陽光和雨露,知道自己會長成什么樣子,努力生長,不隨波逐流,不茫然失措,這就是自由?!倍粋€人心靈的自由,是要重新回到內觀自身上來的,從自省中找到自己的“根”,這也是歷代儒者安身立命的精神動力,清明先生亦然,執(zhí)著地走在自我完善的路上。
一個人,無論處境如何,不放棄個體生命在社會中的意義,在自鑒自悟的文字世界里完成精神的救贖,彰顯一個生命個體的靈魂意義,我想,這才是《鑒與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