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千字文》原名《次韻王羲之書千字》,我們今天見到的版本大多都有“敕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次韻”的題注,表明其編撰者是南朝梁代的周興嗣。
關(guān)于周興嗣,《梁書》和《南史》上都有他的傳記。周興嗣是南朝梁代的著名文臣。史書記載:“周興嗣,字思纂,陳郡項人也。世居姑孰,博學(xué)善屬文?!彼淖婕恰瓣惪ろ棥?。南北朝時“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qū)。“項”,古縣名,春秋時為項國,秦置項縣,治所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槐店鎮(zhèn)一帶。南北朝時,項縣在今沈丘縣,隸屬陳郡。到明朝時,項縣為今項城市秣陵鎮(zhèn),稱“項城”,而將原項縣東部劃歸沈丘縣,沈丘縣城由臨泉西遷至乳香臺,即今沈丘縣老城鎮(zhèn)。也就是說,秦漢至南北朝時的項縣,在今沈丘縣區(qū)域。所以南北朝時的“陳郡項人”周興嗣,祖籍應(yīng)為今沈丘縣。
周興嗣是西漢經(jīng)學(xué)家、太子太傅周堪的后代。其高祖周凝,晉時曾任征西府參軍、宜都太守。周興嗣祖籍在今沈丘縣,但在晉代“永嘉南渡”時,全家遷到了江南姑孰(今安徽省當(dāng)涂縣)。周興嗣13歲時,只身到齊的京師建康(今南京)游學(xué)十余載。在此期間,他博覽群書,通曉古今,常與江南名士唱和,以其文采飛揚、才學(xué)超凡而名重一時。傳說周興嗣游學(xué)時,曾在一家旅店住宿,夜里聽見有人對他說:“你才學(xué)蓋世,不久就會結(jié)識尊貴的大臣,并被圣明的君主重用。”可是一直到聲音消失,他也沒能聽出說話的人在哪兒。著名文學(xué)家謝朏任吳興太守時,經(jīng)常與周興嗣談?wù)撐氖?,并向朝廷極力推薦周興嗣。后來蕭衍代齊建梁,周興嗣上奏《休平賦》,文章非常優(yōu)美,受到蕭衍重視,聘他任安成王國侍郎,成為皇帝身邊的文學(xué)侍從。蕭衍就是南朝梁代的開國皇帝梁武帝,他博通文史,善音律、精書法,是一位文學(xué)藝術(shù)修養(yǎng)極高的皇帝,后人認(rèn)為“歷觀古帝王藝能博學(xué),罕或有焉”。梁武帝把南京城內(nèi)自己的舊居改建為光宅寺,命周興嗣與另一位文臣各寫一篇碑文。碑文完成后,梁武帝只使用了周興嗣的作品。自此以后,《銅表銘》《柵塘碣》《北伐檄》《次韻王羲之書千字》等文章,梁武帝都要周興嗣完成。每成一篇,周興嗣都會受到梁武帝的稱贊和賞賜。此后,周興嗣任員外散騎侍郎,協(xié)助編撰國史,又升任給事中,主要職責(zé)是為皇室撰寫文稿。梁武帝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周興嗣病故。周興嗣作為皇家御筆,撰有《皇帝實錄》《皇德記》《起居注》《職儀》等專著百余卷、文集十卷。其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千字文》。
關(guān)于《千字文》的成書過程,唐宋時的文獻(xiàn)講了一個頗為傳奇的故事。唐代李綽在《尚書故實》中說:“《千字文》,梁周興嗣編次,而有王右軍書者,人皆不曉。其始,乃梁武帝教諸王書,令殷鐵石于大王書中搨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紙,雜碎無序。武帝召興嗣,謂曰:‘卿有才思,為我韻之?!d嗣一夕編綴進(jìn)上,鬢發(fā)皆白,而賞賜甚厚。右軍孫智永禪師自臨八百本,散與人間,江南諸寺各留一本?!边@件事在唐宋多有記載,如《劉公嘉話錄》《太平廣記》等書,其內(nèi)容與《尚書故實》基本相同。
這個故事提供了五點信息:第一,《千字文》是周興嗣奉梁武帝之命編寫的,后來流傳版本大多都有“敕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次韻”的題注,“敕”就是皇帝詔令。第二,《千字文》一千個字的來源是梁武帝命人拓寫的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字,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與其子王獻(xiàn)之合稱“二王”,故稱“大王”。第三,所拓王羲之的一千字,每字片紙,字字孤立,雜碎無序,不好記憶,梁武帝召令周興嗣為之次韻。周興嗣奉命將這一千個雜亂無序的零散漢字編排成為一篇意義完整、結(jié)構(gòu)嚴(yán)密、文采斐然、音韻和諧的四言韻文。所謂“次韻”,就是按照韻律編排成文的意思。第四,梁武帝命周興嗣將王羲之千字編綴成文,目的是為了“教諸王書”,就是教他的皇子們識字、寫字。也就是說,《千字文》自從誕生時起,就是啟蒙識字教材和書法范本。第五,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和尚臨寫了八百本《千字文》散發(fā)各寺廟,對《千字文》的流傳起到了巨大作用。
至于故事中所講周興嗣編撰《千字文》只用了一夜,且鬢發(fā)皆白,則有些演義和夸張了。更為夸張的是唐代李冗的《獨異志》所記:“周興嗣為梁散騎常侍,聰明多才思。武帝出千言無章句,令嗣次之,因成千字文。歸而兩目俱喪,及死,開視之,心如掬燥泥?!睘榱藢憽肚ё治摹罚芘d嗣鞠躬盡瘁:鬢發(fā)白了,眼睛瞎了,心也碎了。這一方面是說周興嗣才思過人,另一方面也表明先集字后成文,在一千個固定的漢字的限制之下,遣詞用字不得自由選擇,實在是極其困難的事情,即使是周興嗣這樣的才子,也為之嘔心瀝血、心力交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