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中說:“少則得,多則惑?!币馑际牵荷偃”銜@得,貪多則會迷惑。這是老子的辯證思想。我的理解是,人的欲望越小、索取的越少,內(nèi)心就會越平靜、越充盈,從而獲得更多精神上的滿足;而欲望越大、索取的越多,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失去的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困惑,不知道自己窮極一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名聲與生命相比,哪一樣更重要?生命與財富相比,哪一樣更重要?擁有名利與失去生命相比,哪一個更有害?捫心自問,人人都會有明確的答案,但似乎大多不懂“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圣人之言,諄諄在耳,就差我們細細品味了。
最近讀到清華大學(xué)教授寧向東的一篇文章——《整個社會陷入了一場“忙碌癥”》,頗有感觸。
什么是“忙碌癥”?簡而言之,就是以獲取名利為最終目的,天天主動或被動地忙于上班、忙于應(yīng)酬,忙于掙錢、忙于晉升,匆忙而浮躁,無暇沉淀身心、親近自然、思考人生,像機器一樣麻木運轉(zhuǎn),永遠都停不下來,呈現(xiàn)一種病態(tài)。寧教授在文中說,這種病態(tài)在個人身上的共同體現(xiàn)就是:在我們的觀念深處,不論何時何地,都不能允許低效率行為的存在,否則就會內(nèi)在產(chǎn)生焦慮,不由自主地想發(fā)飆。
很顯然,這種“忙碌癥”于己不利,天天忙忙碌碌辛苦疲累不說,心情也不見得好到哪里去,久而久之,健康狀況必然下滑,抑郁的幾率也會大幅增加。同時于人不利,作為“忙碌癥”患者的手下,難免天天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壓力山大,時時都有逃離心態(tài);作為患者家人,也只能看其臉色過日子,努力去適應(yīng)去討好,要陪伴更是奢望。對社會而言,整個陷入一場“忙碌癥”,生活節(jié)奏在功利的裹挾下越來越快,和諧與美好就無從談起了。
所以,這的確是病,而且很嚴重,必須得好好治。
首先來治“我要忙”?!兜赖陆?jīng)》第二十二章中說:“少則得,多則惑?!币馑际牵荷偃”銜@得,貪多則會迷惑。這是老子的辯證思想。我的理解是,人的欲望越小、索取的越少,內(nèi)心就會越平靜、越充盈,從而獲得更多精神上的滿足;而欲望越大、索取的越多,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失去的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困惑,不知道自己窮極一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名聲與生命相比,哪一樣更重要?生命與財富相比,哪一樣更重要?擁有名利與失去生命相比,哪一個更有害?捫心自問,人人都會有明確的答案,但似乎大多不懂“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圣人之言,諄諄在耳,就差我們細細品味了。
然后來治“要我忙”。和上述的主動型“忙碌癥”不同,這是被動型。前有標兵、后有追兵,不想忙、不想加班,卻不得不忙、不得不加班。你不忙不加班,業(yè)績就上不去、工資就拿不高、晉升就沒希望,甚至有被淘汰的風(fēng)險。
事實上,這種被動的忙碌是盲目的,和主動的、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的敬業(yè)之忙有天壤之別。治療這種類型的“忙碌癥”得從兩方面下手,一是靠社會的力量。讓下班時間真正下班、法定節(jié)假日不再只是“法定”,少一點形式主義,多一點務(wù)實關(guān)懷,讓盲目忙碌的人們有充足的時間靜心、思考、提升,找準工作的動力、人生的方向。很顯然,在忙碌的日常里停下腳步、享受美好,給愛好一點空間、給思考一點時間,換來的必定是下一次的輕裝上陣、熱情出發(fā)。這樣對員工、對單位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
第二還是要靠自己。說來說去,作為一種病態(tài),“忙碌癥”就是浮躁的表現(xiàn),個體的癥狀其實就是社會的映射。功利思想在整個社會的泛濫讓身處其中的我們很難不被左右,卻也給我們提出了“如何做自己”的挑戰(zhàn)。
如何做自己?筆者以為首先要學(xué)會抽身。如圣人之言般,不過多被欲望奴役、被名利熏心,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應(yīng)該追求的,于人于己都有利而無害的,抽身于不良社會環(huán)境之外。
做自己,還要養(yǎng)成“潔癖”。不耽于交際應(yīng)酬、觥籌交錯,更恥于紙醉金迷、聲色犬馬。閑暇時就讀讀書、聽聽音樂,修身修心,培養(yǎng)高雅志趣,形成高潔品性。
做自己,更要提高效率。大踏步向前發(fā)展的社會里,時間是稀缺的,所以一定要提高工作效率,這樣才能做到“要干干個踏實,要玩玩?zhèn)€痛快”,給“做自己”留出充裕的時間。工作時全身心投入、追求高速高效,休息時全身心放松、安放從容緩慢。這樣才能實現(xiàn)工作和休息的平衡、事業(yè)和人生的自洽。
人人都能“做自己”,“忙碌癥”應(yīng)該也就消亡了。